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 新闻动态 >

扎好同心结 画好同心圆——恩施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21-09-22 00:00:00 【阅读

来源:恩施州委统战部      字体: 【大】 【中】 【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恩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凝心聚力扎好各族人民“同心结”,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开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融入“大思政课”,画好思想“同心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恩施州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培训、“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方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中小学办学治校全过程,在全州大中小学分层次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等课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推动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观念;加大先进典型的培育力度,运用微视频、微电影、快闪等新媒体新手段讲好恩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融入“精神家园”,画好文化“同心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恩施州加大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建设投入,对国家民委命名的4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提档升级,建设全州首批民族文化传承基地24个,深入打造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侗族博物馆、三岔镇莲花池村傩文化展馆、白杨坪镇熊家岩村灯戏传承馆、牛洞坪村村史馆,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示范村寨,使之成为众多游客“打卡点”,促进了文旅融合;保护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大力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推出了南剧《本色》《唐崖土司夫人》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品;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推动各民族交往文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融入“社区治理”,画好共进“同心圆”。恩施州积极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矛盾纠纷层级调处”“背包组长”等治理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并向全国推广,“尖刀班”驻村、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模式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目前,全州424个州县(市)部门联系包保85个社区(村),下沉党员积极落实“三联四参与”职责,联系困难群体1.2万户、居民31.9万户、市场主体3.1万户,办理实事6253件,提供志愿服务6.6万人次,帮助居民实现“微心愿”4950个;探索推进20个易迁小区、10个住宅小区等新型社区创建,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载体、创造共学共居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健全完善州县(市)乡(镇)三级同步监测监管民族关系和联动响应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构建宗教工作网格管理责任清单制度,依法开展非法宗教活动排查处置专项行动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了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融入“创建工作”,画好团结“同心圆”。恩施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全过程。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建设示范区确立为州委战略,明确提出实现“五个共同”(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和“六大示范”(在民生改善、发展动力、民族教育、文化繁荣、民族团结、民族事务治理等6个方面作出示范)目标。瞄准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短板问题和特殊困难,推动建设工作实体化、工程化、项目化,将建设任务落实、落细。目前,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示范单位示范教育基地15个,创建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15个,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了全域创建,省级示范单位居全省市州之首。同时,持续加强来凤与龙山跨省协作区建设,“龙凤呈祥”融为一体。沿“铁、公、水”三路成功打造一线串珠式示范廊带10个,建立均等化联合服务机制,共创共享融为一体。


  融入“民生改善”,画好幸福“同心圆”。恩施州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践行“决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运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幸福恩施建设,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在全州8县市全部脱贫出列的基础上,坚持脱贫摘帽不松劲,持续投入资金28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就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455名农技专家到村寨挂点指导,开展农技巡回培训1235次,为农民工解法务工岗位2.3万个,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重要抓手,启动了首批18件事“一次办好”试点,在宣恩、来凤、鹤峰3县开展县级“审批事项最少”试点,在利川市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试点,全州精简审批事项1400项。积极落实民贸民品政策,认定民贸企业累计达到387家,落实贷款贴息引导资金6492万元,有效助力疫后恢复重振。今年一季度,全州新登记市场主体1.71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78.69%,增幅居全省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