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昌市夷陵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省委《实施办法》、市委《意见》,积极创新实践, 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汇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正能量。
一、健全组织,夯实统战工作基础
坚持把统战工作纳入区委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统战工作。区委统战部与区台办、区民宗局、区侨联等单位实行合署办公,形成“大统战部”工作格局。先后成立区光彩事业促进会、海外联谊会和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充分整合统战资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各领域统一战线的功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统战组织建设的意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建立区设部、乡镇设室、村(社区)设站、网格设联谊组的四级组织网络,明确统战工作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在全区14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17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实现统战组织网络全覆盖。同时,建立“夷陵统战群”、“党外代表人士短信群”,成立夷陵青年商会等社团组织,构建了统战组织交流网络。
二、完善机制,激发统战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区领导“三个带头”作用,出台《区级领导联系党外人士制度》,由26名区级领导每人联系一名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定期座谈走访,积极增进与党外代表人士的联系沟通,形成了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共识。坚持以争创省、市委统战工作先进县市区为目标,切实把统战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根据实际制定考核细则,通过强化定期研究、适时检查、跟踪督办、考评通报等工作措施,推动各领域统战工作落实、落细、落地。率先成立“党派活动中心”,将党外人士活动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每个民主党派经费由2万元增加到5万元。出台《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见》,区财政每年列支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生活补助和民族宗教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民族宗教工作联系会议制度》、《非公经济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新社会阶层联系会议制度》及《银企对接联系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搭建平台,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积极搭建非公企业发展平台,投资2亿多元,建成占地1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商会大厦并投入使用,入住企业20多家。区工商联被评为省、市首届“五好”县级工商联,纳入全国县级工商联建设经验交流会参观考察点。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了120人的党外代表人士信息库,建立党外后备干部队伍25人。加大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力度,全区副科级以上党外实职干部达到28人,党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达到200多人。不断完善民主协商计划,建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基地,积极搭建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平台,引导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全区上下形成了谋事干事的强大气场。积极搭建民族宗教管理服务平台,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古慈寺普光明殿的建设任务,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我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活动,推动全区民族宗教工作向纵深发展,该经验做法被《民族大家庭》杂志刊载,并被推介到国家民委。夷陵区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积极搭建海内外人士联谊平台,成立区海外联谊会,建立了包括160多名专家人才在内的776人的海外人士信息库,依托海外联谊会争取社会侨界人士、侨资企业无偿捐赠资金200多万元,引进侨资企业20多家,为归侨侨眷解决实际问题28个。2015年,北美同乡会会长、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所属国家计算机中心软件高级主管李瑜(美籍华人)被评为宜昌市十大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