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高度重视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坚持教育引导与鼓励发展两手抓,有力促进了非公经济“两个健康”,非公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占工业经济总量超过95%。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创新服务示范基地”等桂冠相继落户仙桃。
一、建商会、聚人才,夯实经济统战工作基础。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制定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对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工作机制进行了明确要求。市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常委会,研究工商联工作。每年举办2—3次有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参加的非公企业家座谈会,面对面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将行业中有代表性、社会上有影响力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推举进领导班子,让一批领军企业的优秀人士成为副主席、副会长,增强了工商联的朝气和活力。汇聚非公人才。建立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等单位协同配合,以全市非公经济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人才工作体系;通过海联会等平台,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类专业人才113人,其中全市急需人才64人,稀缺人才18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通过实施仙桃“百名精英企业家培养工程”,在华中科技大学连续开办了两期EMBA总裁班,市政府拨专款100万元,共培训了100名重点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目前,已在全国组建了35个仙桃商会,吸纳会员3100多人。2015年4月,举办首届沔商大会,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当选为沔商总会会长,400多位海内外沔商齐聚仙桃,共谋发展大计,签约项目64个,总投资167.9亿元。
二、重服务、促发展,助推非公经济企业做大做强。一是破解融资瓶颈。由市工商联、市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与商业银行开展“进百家民企、促跨越发展活动”,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融资平台,推出“助保贷”业务,为非公企业打开融资之门,仅2015年为167家非公企业授信24.6亿元。二是维护合法权益。以“民营企业服务直通车”的形式成立“企业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免费为非公企业提供各种法律咨询服务。市委指派市工商联、经信委、国地税、政务服务中心等29家单位,以“顾问单位联席会议”的形式,帮助非公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同时派驻公安民警点对点开展法制教育,强化企业法律意识。三是发展壮大企业。市委坚持用“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优质服务为企业加油鼓劲。按照“三最承诺、四式理念、五零措施、五制要求”的总方针使服务非公企业制度化、常态化。今年出台支持工业企业降低成本加快发展的“金十五条”意见,全力帮助企业减负降压,助力企业发展增效。相继促成近20家企业通过靠大靠强实现战略重组、7家优势企业登陆“新三板”、“四板”资本市场。
三、强责任、重引导,促进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一是筑牢思想阵地。非公企业量大面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仙桃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派员组建、挂靠组建、行业统建等“五建”方式,在1340家有党员的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843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9家,共有党员5619名,实现了党建工作全覆盖。同时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全面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主题活动,全市共设立各类党员责任区和先锋岗982个。二是重视发挥作用。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中的特殊作用。截止目前,共安排272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省工商联执委。同时,通过组织市委宣讲团进企业、进车间,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和人生观。中星电子董事长赵中友、泉明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泉明被授予“第三届湖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三是承担社会责任。自2012年以来,通过开展“民企联村”活动,引导、动员、组织全市491家非公企业与662个村(居)对接,落地帮扶项目61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6583人。在“精准扶贫”和“三万活动”中,95家非公企业与95个贫困村结“对子”开展点对点帮扶,共捐助帮扶资金1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