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川市积极适应新常态,强化新举措,着力为非公经济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非公经济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全市非公经济呈现良性发展趋势。目前,汉川市非公经济已经形成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印刷包装四大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建成“千亿工业”大市。今年上半年,非公企业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4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798家。非公经济企业、组织共吸纳24万多劳动力就业。
一、积极为工商联和商会组织提供服务。一是建强工商联领导班子。市委常委会议每年专题研究工商联工作2次以上。听取工商联关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思路、建议。按照“评发展、评贡献、评品德”和“两年一评,优胜劣汰”的原则,把表现优秀、有经济实力、社会评价好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吸收到工商联领导班子中来,不断增强工商联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活力。二是大力发展商会组织。实现基层商会组织全覆盖。全市先后成立行业商会20余家,异地商会10余家。目前汉川市有各类商会46家,市工商联共有会员企业2568家,实现了“有行政区建制就有区域性商会,有非公企业就有商会组织”。建立完善异地商会会长联系会议制度,把基层商会组织建设纳入乡镇综合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在乡镇商会中,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会长,一名乡镇统战干部兼任秘书长和党组织负责人。三是建立商会工作机制。完善推进非公经济发展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家参与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家办商会”的格局。实行主席(会长)轮值制度。每月由2-3名兼职副主席、副会长担任执行主席(会长),轮值主席(会长)与工商联党组一同研究当月工作、一同出席有关活动、一同协调处理问题。实行主席(会长)商讨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主席(会长)会议,讨论商会事项,研究部署工作,交流发展经验,增进了解和互信。实行主席(会长)分区包片联系制度,每名主席(会长)对口联系3-4个职能部门和2家乡镇分会,联系3-5名常执委,指导会员企业生产,协调会员交流,解决企业困难。
二、着力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搭建活动阵地平台,市委、市政府划拨土地40亩,采取“老板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近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汉川总商会会馆。会馆集信息交流、产品展示、会员培训、商务洽谈于一体,是名符其实的“会员之家”。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开办手机报、统战部网站、QQ群和微信群,及时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宣传党的政策,报道商会动态,推介管理经验,传递用工信息,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强政企沟通。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成立了总商会应急互助会,先后为122家中小企业融资4.6亿元,通过自身信誉帮助企业主互相融资近亿元。组建武汉民生银行小微企业合作社汉川工商联分社,帮助企业贷款3亿多元。协调4家银行与会员企业对接,搭建银企合作交流平台。二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协助福星生物药业、康欣科技、祥源新材料等企业建立3家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2名,楚天学者1名。组织13名汉川籍美国、加拿大高层次人才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海外引才活动,其中5名对象回国工作。开展“汉川英才”评选活动,共评选出44名首届 “汉川英才”。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帮扶,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引导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推进工业企业从技术研发、规模生产、综合管理到产品流通和市场运行的全方位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依托武汉市的智力和资源优势,加快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提升非公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