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统战创新 >

郧西县建立乡亲扶贫协会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16-09-18 09:44:12 【阅读

     字体: 【大】 【中】 【小】
  
  吹响乡情集结号  突围扶贫攻坚战

郧西县建立乡亲扶贫协会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郧西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要在2018年实现全县14.45万贫困人口脱贫、84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面对繁重的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我们立足县情,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较多”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建立乡亲扶贫协会,吸引和支持在外能人回乡创办实体、发展产业、参与扶贫,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组建乡、村“乡亲扶贫协会”190余个,会员达3200余人,引进资金3000余万元,组建新型市场经营主体128家,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穷则思变,借力发展。郧西九山半水半亩田的地貌特征,致使全县不少地方“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多年来一直有10万多人在外务工。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调动社会力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昔日外出的务工者,在成就事业之后,都有“回归故里,回报家乡”的心愿。对此,我们因势利导,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建立了在外能人信息库,并以此为基础,分村组建乡亲扶贫协会,把分散在各地的在外能人统筹凝聚起来,把原来分散式的帮扶有机整合起来。尤其是为了让在外能人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有平台、有途径,我们根据在外能人的行业特点和精准扶贫的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了以“百名致富能人回归挂职创业、百家企业村企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五百行动”,以此大力引导在外能人返乡领办产业、回村任职,进而把政府、市场、社会各个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强大力量。
 
  二、内外兼修,营造环境。我们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发展方略,努力为在外能人回归创业、反哺家乡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动人。我们围绕“文化旅游强县·湖北西北门户”建设,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致力打造美丽乡村,使在外能人们留恋家乡的山水、铭记浓浓的乡愁和挂念家乡的发展。同时,我们以“六城联创”为抓手,不断加强城乡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激起了外出成功人士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二是用浓郁的乡风文明感染人。我们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大力开展了“四美农家”、“最美郧西人”、“新乡贤”等系列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鲜活生动的“身边典型”,感召着在外能人情系桑梓、反哺家乡。同时,在县内主要媒体开设“游子情”等栏目,对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充分激发了广大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的热情。三是用优良的政务服务吸引人。为给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提供良好平台,我们建立了“能人回归创业园”和“天河小微企业创业园”,设立了2000万元的能人回归创业基金、2亿元的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了《能人回归创业园新(扩)建工业项目优惠政策》《能人回归创业财政贷款贴息办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等系列政策,为其回归创业“保驾护航”。同时,在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相对集中的北京、西安、河北、广东等地,成立郧西商会、行业协会,为他们了解家乡、回归创业搭建桥梁。另外,开通了县乡能人回归热线,专门为能人回归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在具体手续办理上实行代办服务,为其创业提供“绿色通道”。
 
  三、试点先行,逐步铺开。我们选择在观音镇黄土梁村办试点,通过走访沟通、政策宣传、乡情感召、项目推介等方式,打好政策、乡情、招商“三张牌”, 把该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经济文化能人等乡贤,以及热心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其他人士动员起来,经过群众推荐、酝酿考察等程序,确定会员候选人,推选领导机构,通过《乡亲扶贫协会章程》,组建了全县首家乡亲扶贫协会。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推广工作,专题召开培育和发展乡亲扶贫协会现场会,通过参观黄土梁村的乡亲扶贫协会建设情况,听取会员代表经验介绍,以点带面,推进了乡亲扶贫协会在全县逐步铺开。
 
  四、搭建平台,发挥作用。为充分发挥在外能人眼界宽、信息灵、路子多、人脉广等优势,我们借助乡亲扶贫协会,引导在外能人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一是让在外能人成为发展产业的“领头羊”。鼓励外出能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养殖合作社+农户分散领养”等方式回乡创办产业,并吸引附近乡邻特别是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和打工创收。如景阳乡兰滩口村唐远林兄弟回乡投资6000余万元,流转土地2万亩发展油桐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年可带动800户、2000人就业。目前,外出能人回乡发展专业合作社75家、家庭农场12家、流转土地3万亩,二是让在外能人成为精准扶贫的“生力军”。积极引导在外能人利用所创办的企业和实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就业,包联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如涧池乡金龙山村张学平回乡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鄂西北首个大型梅花鹿生态养殖场,开发鹿产品,吸纳周边三个村群众种植牧草和到农场加工饲草,安排贫困户劳力在场务工就业50余人,年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三是让在外能人成为推介本地资源的“弄潮儿”。大力支持在外能人通过兴办企业、开设网店等渠道推介县内特色产品。如涧池乡下营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蒋家明等人的带领下,发展成为湖北省首个“淘宝村”,并建成了淘宝创业园,吸引了89家电商入驻园区营业。目前我县从事电商的企业、个体网店达500多家,电商从业达1500多人,全县年实现线上交易额过亿元,使绿松石、土鸡蛋、马头羊肉、魔芋面条、红薯粉条等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四是让在外能人成为公益事业的“推动者”。对公共服务设施较为薄弱的村,我们积极动员在外能人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发展当地公益事业。如观音镇刘家湾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兰祥军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建设农民健身广场等项目,受益人口达30多户、120余人。五是让在外能人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积极引导在外能人通过回村担任村干部、“荣誉村主任”、“荣誉村民”等方式,参与村级事物决策管理,帮助当地制定发展规划,协助争取项目资金。目前已有110名在外能人回乡担任村“第一村书记、村主任助理”。
 
  五、完善机制,激发活力。我们把乡亲扶贫协会当成统筹协调在外能人的重要平台来抓,通过强化管理机制,不断激发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和反哺家乡的热情和活力。一是规范运作机制。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对组建乡亲扶贫协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全县乡亲扶贫协会的建设规范化提供了保障。二是建立融入机制。通过登门走访、节日问候、召开座谈会、举办商贸洽谈会等方式,加强与在外能人的沟通联络,引导他们回乡创业或者参与村级事务,不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为他们反哺家乡、参与村级管理、融入村集体之中创造条件。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在外能人通过推荐评选“最美郧西人”、“最美扶贫人”和“扶贫功臣”等形式通报表彰,并且鼓励各地通过编写村歌、设功德榜、撰写《乡贤事宜录》和《扶贫帮困光彩录》、捐建公益设施“命名制”等形式,对其事迹进行宣传,让他们在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
 
  我县组建乡村“乡亲扶贫协会”,是延长统战工作手臂,开展基层统战工作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抓手;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探索。“乡亲扶贫协会”广泛汇聚了人力、财力、智力等资源,真正把社会力量调动起来,激发了强大的社会扶贫活力,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乡亲扶贫协会”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互助友爱、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的认同感和存在感;“乡亲扶贫协会”创新了乡村治理新机制,探索了“村两委+乡亲扶贫协会”的乡村治理模式,使基层治理机制更民主、更科学、更高效。
 
  通过近半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小协会是个大舞台,小机构能发挥大作用,它的功能和作用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将在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创新方式、配套政策、培植典型等方面下工夫;同时,充分体现自愿公益原则,坚决防止变相摊派,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入机制,汇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助力打赢扶贫攻坚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