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统战创新 >

黄冈市基层检察机关探索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路径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17-03-16 16:03:23 【阅读

     字体: 【大】 【中】 【小】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冈市基层检察机关就如何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一、 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服务非公经济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履行着《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职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力军之一。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服务方式,既不能脱离法定职能去服务,也不能单纯履职而不顾大局。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通过履行刑事检察职能打击犯罪,通过履行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反腐倡廉,通过履行诉讼监督职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今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高检院十八条),要求各级检察机关依法打击侵犯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并结合案件,深入剖析,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紧接着,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措施》(简称“鄂检十条”),把最高检文件精神与湖北实际结合起来,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更好地保障和服务非公经济发展。黄冈市检察院也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十八条”、“鄂检十条”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黄冈市院十二条),结合黄冈检察工作实际提出了服务非公经济的具体要求。这些文件为基层院保障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基层院立足检察职能、强化法律监督,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找准检察工作服务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根据“高检院十八条”精神,各级检察机关应结合司法办案,加强法制宣传,采取普法讲座、以案释法等方式,帮助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强化依法经营意识,明确法律红线和法律风险。通过开展预防咨询、预防宣传等工作,及时告知非公有制企业享有的合法权益,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增强预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及时收集分析非公有制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有效信息,对可能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存在犯罪风险隐患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预防调查和预警预测,提出对策建议,帮助企业防控法律风险。
 
  召开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座谈会,倾听企业心声。如武穴检察院每年至少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检察机关的办公室或调研室成立专门与非公有制企业联系的机构,负责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听取企业对检察机关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向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反映,作为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重要依据;检察机关定期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情况分析会,将非公有制企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我们检察机关给予帮助的内容列为议事重点,寻求解决的途径;依托检察机关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加强宣传检察机关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
 
  三、严打犯罪,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法律的认可,还需要有一个充满公正气氛、和谐稳定的法制空间。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打击犯罪等职能,这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应该说,检察机关打击犯罪也是一种很好的服务方式,即严厉打击侵犯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各种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检察机关在打击侵犯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案件中应当作到三个快:快立、快捕、快诉。
 
  快立。主要指检察机关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符合受理条件的举报、控告、申诉的案件和对不服民事行政案件处理而申诉的案件要尽快立案。
 
  快捕。对于有损于非公有制企业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侵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等达到批捕条件等要进行快捕。
 
  快诉。检察机关在接到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各种犯罪的审查起诉案件,应立即召集优秀公诉人办理此类案件,做到快诉,同时与法院联系沟通,进行快审快判。
 
  此外,检察机关在办案中要确保非公有制企业的正常运转,不能出现“查办一起案件,跨掉一个企业,下岗一批职工”的现象。
 
  四、发挥检察职能,提供法律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上法制化的建设轨道
 
  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大潮中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企业内在质素的作用也举足轻重。要想做大、做强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奉公守法,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相对欠缺等问题,导致了诸如签定合同被骗、人才无序流动、侵害商业秘密、非法经营致使企业倒闭等案件的发生。检察机关应提供法律服务,引领他们依法经营,使其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
 
  主动送法到企业。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各种案例等定期辑录成册,不定期向企业发放;赠送或介绍企业订阅《检察日报》《法制日报》《光明日报》等优秀专业报刊,培养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意识;组织专人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等。
 
  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员进行法律培训。检察机关应当以讲法制课等多种方式协助非公有制企业做好法律培训。传授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常识,引导企业用法律维权,让企业明确检察机关查办案件、受理控告、申诉、举报等职权范围,以及寻求检察机关保护的方法措施。
 
  整章建制,堵塞漏洞,当好参谋。有的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不善,内部制度疏漏,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和经营困难等不良后果。检察机关应当结合办案,摸索涉及非公有制企业案件发案规律,未雨绸缪,及早预防,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为企业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