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期召开中共荆门市委与党外人士双月座谈会,到将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专报市委书记、市长;从选聘15名党外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组织参加“市民问政”等各类监督活动,到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脱贫攻坚专项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机制的创新,为我市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民主监督、提高监督实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亮观点、说真话、谏诤言,大家凝心聚力,为荆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党委“点题”,民主协商“破题”
“以前这个菜市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现在改建成标准化菜市场,买菜舒心多了!”说起自己每天都来买菜的翠竹园菜市场的巨大变化,荆门市民王女士笑逐颜开。这一改变,得益于农工党荆门市委提交的《关于加快城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步伐的建议》提案,该提案很快便得到市委、市政府采纳,将城区标准化菜市场改建列为政府民生实事之一,并按时办结,近万名群众因此受惠。
对荆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党委“点题”之后,如何通过民主协商“破题”?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全面推行“三个统一”。首先是统一领导。荆门市委高度重视政党协商工作,将政党协商纳入市委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常委会先后7次专题研究政党协商工作,市委书记别必雄、市长张依涛作出4次重要批示。市委将政党协商纳入全市21个重点改革事项,成立了协商民主制度创新专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开展政党协商工作。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郑中华先后3次召开专项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其次是统一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政党协商工作的意见,结合荆门实际,编制了荆门市政党协商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市还统一部署,成立了高规格的专家咨询团队,特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宋俭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系博士生导师梁木生教授为咨询专家,每次专项领导小组会议都邀请他们参加,对相关文件和工作部署提出意见和建议,两位专家也同时入选了荆门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库,在市直21个专项领导小组中独一无二。
创新思路,拓展履职平台
召开中共荆门市委与党外人士“双月座谈会”,是我市推进民主监督的创新之举。我市制定出台了《中共荆门市委与党外人士双月座谈会制度》,并纳入市委十项重要工作制度之一。从议题确定、组织实施、成果运用、支持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可操作的制度约束。2015年以来,先后围绕党风廉政建设、生态立市战略、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修改、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经济发展环境等议题先后召开座谈会10次,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达5次之多,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市“双月座谈会”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统战工作督查组和省改革办的肯定,品牌效应正逐步彰显。
书面协商的办法,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不少困扰市民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借助《荆门信息》平台,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被专报市委书记、市长、市委秘书长和分管市委常委。《加快发展高新区第三产业的几点建议》《关于解决竹皮河蔡湾段水环境污染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市民卡工程建设的建议》……近年来,市委统战部向市委、市政府提交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调研报告近百篇、社情民意信息200条,内容涉及引汉济荆、国有资产整合、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环境保护、保障房建设等多个领域,绝大多数意见建议得到采纳并转化为市委、市政府施政决策。
我市还选聘了15名党外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组织参加“市民问政”、纪检监察机关开放日、政风行风评议等各类监督活动20多场次,为推动我市干部队伍清廉为官、事业有为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目前,《中共荆门市委关于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民主监督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付诸实施。
注重实效,激发监督热情
民主监督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党外人士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了,民主监督能力能跟上吗?大家倍感压力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市县乡集中换届契机,逐步将政治成熟、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外人士安排到重要岗位进行锻炼。换届工作启动以来,市委集中提拔交流6名党外干部到县市区担任领导职务,集中安排人数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针对各民主党派换届后政治交接的迫切需要,2016年10月17日至10月20日,市委统战部、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全市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学系列讲话、学优良作风、跟共产党奋进”专题学习教育培训班,多方式、多途径培训各民主党派市委会班子成员、基层支部主任、无党派人士、新媒体从业人员等500多人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武汉大学,省、市社会主义学院知名专家教授,先后受邀为培训班学员作专题辅导,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