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激活工商联领导班子中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工作的内生动力,盘活资源服务企业,宜昌市西陵区工商联在全市率先推行“轮值主席团”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创新,通过“轮值主席团”内联外引,“联”出了创新力、发展力和影响力。
缘由:服务企业存在“三种难”
近年来,西陵区工商联始终围绕中心大局,服务会员企业,促进“两个健康”发展,展现出了心齐气顺的良好局面,也不断凸显出三方面的难题。
一是单位职能“有限”,为企解困难。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管理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助手,在推送惠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等方面,发挥了行政资源优势。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转型困难纷繁复杂,在聚集市场要素、转化政策优势、激发企业活力等方面,市场决定取舍,工商联以行政之手为企业解困难度大。
二是工作抓手“偏软”,服务落地难。工商联现有4036名会员,涵盖餐饮、商贸、房地产等多个行业,会员需求差异化、多样化和专业化,仅靠工商联驻会人员力量,对会员企业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用工荒人力成本高、打通上下游产业合作等问题,难以“开渠引水”把服务落地到企业的急难处。
三是同类行业“相轻”,抱团发展难。会员企业中的同业之间,存在“同行相忌”的普遍现象,各自为阵、惯性前行,同业商会的聚集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工商联领导班子中的非公经济人士,难以在技术、资金、市场上发挥辐射作用,难以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共同发展,难以形成众筹、众创、众包的抱团发展格局,合作共赢的“集群效应”没有激发出来。
探索:着力推动“轮值主席”制度的“三个转变”
为解“三难”,区工商联推出“轮值主席”制度,由领导班子中的非公经济人士担任“轮值主席”,参与工商联日常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轮值主席”制度流于形式、成效甚微。
2016年底,通过析因寻策,发现问题源于轮值力量单薄、轮值内容单一、轮值形式松散。针对存在的弊病短板,区工商联着力从“轮值主席”制度创新为“轮值主席团”制度,虽一字之差,但成效却千里之别,“轮值主席团”制度成为了工商联服务企业工作的得力抓手和支撑。
一是由“轮值主席”单兵作战,向“轮值主席团”组团服务转变。区工商联把领导班子中的36名非公经济人士分成12个组,每组由一名副主席、一名副会长、一名常委组成“轮值主席团”,团长可吸纳执委及普通会员加入。轮值范围由过去兼职副主席扩大到副会长、常委、执委及会员, “轮值主席团”力量增强,便于充分发挥优势聚集、整合资源群策群力的作用,组团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二是由“一人一天” 被动坐班,向“一团一月”任务在肩转变。“轮值主席”制度,是轮值主席每月到工商联“坐班”轮值一天;“轮值主席团”制度,是轮值团不限地点、时间、形式地“轮值一个月”。“轮值主席团”每团“包保”负责20家会员企业的调研走访,梳理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以“项目制”形式提交“轮值主席团”协调解决;自主策划实施政企沟通座谈、联谊交流、考察学习等各类活动;每月末进行交接,陈述轮值事项,展示轮值成效。“轮值主席团”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团长及成员们纷纷发挥其业务优势、资源优势,沉下心来为会员企业解难。
三是由“自觉自愿”式的粗放零散,向“定标定责”式的精细管理转变。过去“轮值主席”轮值期间,主要是跟随区工商联驻会人员参与重要会议、走访及活动。若没有指派任务,轮值主席则可自觉为会员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没有调动“轮值主席”们积极性,更没有发挥其自主能动性。2016年“轮值主席团”制度务实重行,突出“轮值主席团”成员的优势特点、服务企业的重点,进一步明确了轮值工作标准和职责,细化为轮值期间完成“五个一”的规定动作,即走访一批会员企业、解决一批企业难题、举办一期“民企公开课”、组织一次“会员日”活动、开展一次慈善公益行动。月初当月轮值团向区工商联报备本月轮值初步安排,月末进行轮值团队交接,并在《西陵区工商联轮值主席团记录本》上填写轮值成效及需转交办理事务等。作为对轮值团队年度评选表彰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推动轮值工作开展、事项办成的驱动力。
效果:工商联(总商会)“联”出“三大新成效”
“联”是“轮值主席团”制度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也是工商联工作最大的核心点、最大的优势处、最大的职能所在。西陵区作为宜昌商脉发端,非公经济呈现“商业历史最早、民企数量最多、商会规模最大”的特点,在“联”字上下功夫才能厚植区位优势。自“轮值主席团”组建推行以来,工商联充分发挥“联结”作用,“联”出了“三大新成效”。
一是领导班子“最强大脑”聚起来了,“聚”出了创新力。“轮值主席团”企业经营管理及资源的独特优势,助力工商联精准发力服务企业。以区工商联微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为载体,为企业搭建起精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七大服务平台”和“两大服务团”,即:惠企政策发布平台、政企对接沟通平台、招投标信息平台、招工用工平台、招商引资平台、教育培训平台、会员资源共享平台和法律服务团、金融服务团。
2016年以来,工商联组织“百名会员进百企”,推行“机关干部首席服务官”,为企业解决共性及个性问题50多个,争取政策性补贴近千万元,推动相关部门出台10多条优化服务非公企业的具体措施。推荐8家会员企业纳入宜昌市及西陵区政府采购协议供应商名单,11家会员企业进入“西陵区小型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库及工程中介组织备选库”。每年举办“西陵真情系民企?岗位进万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近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探索企业人才培训基地,推动武汉大学、三峡大学与辖区的纵横贝尔科技公司、嘉联通信等6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针对中小企业维权难、维权成本高的问题,协调辖区普济、前锋等11家律师事务所,30多名律师组成“法律服务团”。一年多来,免费为三峡新能源、新天地电脑等近百家会员企业提供法务咨询、增资扩股、民间借贷等法律帮助,帮助解决企业经济纠纷97件,挽回经济损失1000万多元。执委企业“民基律师事务所”免费为会员企业开展每周两次的“法务培训”,工商联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所需企业免费提供“法务派遣”。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挥中心城区金融优势,组建由三峡农商行、招商银行等10家银行组成的“金融服务团”。开展金融信贷讲座及银企恳谈会,为企业经营、纳税及信用情况等向融资银行有效推介,助推小微企业年审制贷、小微企业信用增值贷、财政科技创新贷、纳税信用等金融产品的推出,累计促成数百家会员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二是会员企业“干事激情”燃起来了,“燃”出了发展力。如何更大力度推动会员企业“内联聚紧”、更大步伐“抱团外展”?在“轮值主席团”的呼应下,成立由副主席中非公经济人士领衔的“发展推广委员会”。
对内挖潜会员资源实现互联共享,开展会员企业“西陵十企谈”“企业抱团会”“每月会员日”“书画茶艺公益课堂”及“走名企?学管理”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会费用之于会员,成立由副主席中非公经济人士领衔的“经费管理委员会”和“经费监督委员会”,经费更多用于培训考察、合作交流等服务会员事项。在全市率先开设“民企公开课”,每月一期一主题。主讲人物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刘再烜、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牛雄鹰等,也有本土民企大咖、草根新秀。“民企公开课”内容涉及行业转型升级、人才选拔培养、绩效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创业分享、商务礼仪等。每年向会员企业赠送3万多元的书籍报刊,100多名会员企业参加宜昌清华大学培训基地EMBA课程学习。
在助力企业外展中,推进辖区民企与葛洲坝集团等中省企业、三峡大学等高等院校对接合作。组织100多名会员企业参加各类招商会及经贸考察活动,引导会员企业融入到西陵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生命健康等“六大产业”布局中谋战略红利。为共享国家“一带一路”发展风口,工商联举办“一带一路建设”培训班。依托在缅甸、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从事旅游、商贸、基建的会员企业,提供产业项目信息,建立“一带一路”建设“三库”即:企业信息库、重大项目库和案例库。今年8月拟组织20多家会员企业参加中亚首届世博会,进行行业对接及投资合作交流。会员企业合顺建筑设备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闫丙章借助“冀商万汇”平台,成立“一带一路”咨询服务公司,提供产业研究对接、商务考察、商务计划编制等服务,确立30多个产能合作项目库,已助力近10家企业作为配套与服务协商协同走出去。
三是工商联“联”起来了,“联”出了影响力。今年4月,区工商联编写付印13.8万字的《西陵区工商联(总商会)会员读本》,免费发放会员企业。《读本》涉及工商联常识、工商联在十个历史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省市区情等共7章133问。拍摄“西陵区首善民企商团”宣传片《凝聚》,在各会员企业进行播放,展示向上向善的民企力量。
今年是西陵开启第二个“30年”的历史节点,工商联依托“轮值主席团”借势、借智、借力,开展“献礼建区三十年”系列活动。以“致敬时代驱动力”为主题的民企品牌及民企人物采编及展播历时半年,在社会各界引起共鸣反响,把企业家们更紧密地联粘在一起,通过线上线下评选“西陵30年最具影响力的民企品牌及人物”,以民企发展的不同侧面,展现融入大局助推西陵发展的蓬勃气象。
为持续推动民企参与精准扶贫、公益慈善等光彩事业,成立由副主席中非公经济人士领衔的“慈善公益委员会”。先后组织数百名企业家,慰问社区贫困户、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留守儿童、对口支援五峰渔洋关等,送去慰问金及物质40余万元。“慈善公益委员会”主任鲍传桐发起“长江渐冻人公益项目”,作为制片人拍摄国内首部“渐冻人”题材公益电影《又见桃花》,并为宜昌渐冻症患者吕露捐助50万元。为落实“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今年西陵区委、区政府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法规将6月2日定为“生态市民日”,致力打造“生态治理”城市版。轮值主席团捐资20多万元,成立“生态市民促进会”,启动“生态好市民进企业”,定制环保购物袋、共享雨伞、扶持公益组织等。
“轮值主席团”的创新推进,加速了区工商联(总商会)领导班子的融合,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同频共振中,增强了使命感和成就感,提升了普通会员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产生了抱团共赢的集群效应,扩大了工商联的吸引力、作用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