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县(市)党外领导干部配备因岗找人难的实际,老河口市委探索实行“因人选岗”办法,大胆选用优秀党外干部。目前,全市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党外干部21名,其中采取“因人选岗”办法一次性选拔4名党外干部担任行政正职。
摸清底数,选好苗子。市委将党外干部培养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党外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党外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实行全域择优选人。摸清党外干部分布情况、履职尽责情况、发展潜力情况等“三个底数”。建立党外干部基本信息库、工作动态库、反馈问题库等“三库”。市委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党外干部所在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对有潜力的年轻党外干部实行组织引导定向培养,有针对性地储备一批优秀党外后备干部。目前,从全市党外干部信息库176人中择优选出36名35岁以下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的党外年轻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抓实培训,搭建梯子。着力从“软、硬”两方面提升综合素质。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制订党外干部培训计划,对选出的36名后备人选开展为期1个月的集中脱产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情省情市情、经济和社会管理专业知识等专题,有针对性地强化党外干部各项能力素质,增强“四个自信”,从理论水平上提高党外干部“软实力”。加强对党外干部的“传帮带”,对重点培养对象实行单位“一把手”导师负责制,组织、统战部门实行跟踪管理,从工作实践上提升党外干部的“硬实力”。
实践锻炼,压实担子。聚焦中心任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党外干部多岗位锻炼。选派了10名优秀党外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主战场,担任产业招商负责人、项目秘书等职务;选派20名党外干部深入农村开展驻点扶贫;组织30余名党外干部参与“同心乡镇、同心社区、同心园区、同心企业、同心校园”的同心共建活动,提升党外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选派了2名优秀党外干部到襄阳市挂职。通过定岗压担、多岗轮换、挂职交流等形式,使党外干部磨砺了品性、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才干。
因人选岗,腾出位子。根据党外干部的专业、经历、特长等情况,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出有利于党外干部干事创业、发挥所长的岗位,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在2016年市县乡换届期间,市委专门选出市司法局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市工商联合会主席、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4个行政正职岗位安排优秀党外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