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岗”创优,是严炳洲同志1999年担任农工民主党十堰市委员会主委以来所倡导的,把为事业贡献力量,为农工党增光添彩为价值取向,激励农工党员自强不息,努力在本职岗位和党员岗位创优良业绩的活动。多年来,严炳洲始终坚持以“勤于谋事、乐于干事、俭以办事、廉以行事、诚于共事、善于成事”,“修身、养德、提能、敬业、有为、创优”与同志们共勉,致力“双岗”创优,在行政者、参政者的双重岗位做出了丰硕的业绩。
1997年严炳洲在十堰市政府研究室任职期间,率先提出聚焦武当、单列武当山特区体制。2002年,建议提出以郧县长岭(现十堰滨江新区)为载体,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十堰的浦东新区”。在抢抓国务院实施《秦巴山片区新十年扶贫开发计划》这个机遇的过程中,严炳洲组织完成《建设秦巴片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议》,被国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吸纳,并明确写进规划之中。这些意见、建议、科研成果对十堰市的战略地位、发展趋势、发展目标都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被逐步采纳并大见成效。严炳洲任十堰市科技局局长十多年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局,组织和带领同志们,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创新十堰”建设。特色科技示范和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主要包括商用车及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国产数控装备应用示范区 建设、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累计争取国家、省以上科技项目资金近5亿元。十堰市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市、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科技强警先进市、创新基金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个人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严炳洲还认真履行农工党员、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职责。他先后主持和参与的调查研究课题达50多项,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建议、提案等达100余件。1998严炳洲受命担任了“十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课题组副组长,参与主持了《1999—2020年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的调研、起草、修改、定稿和组织论证评审。提出的“生态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现在,每每提到当时争议最大、但《纲要》定稿时严炳洲执意(甚至是固执地)坚持留住的“生态城”时,他总难以掩饰作为组织者的欣慰和作为研究者的成就感。“生态城”之于严炳洲,不仅是阶段性成果之于求索者,更为后来严炳洲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源建言立论、参政议政打下了巨大的伏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际协调研究》填补了我国从可持续发展区际协调角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空白,成果荣获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争取国家建立中线源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议》、《探索建立中线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推进中线源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等,先后在《经济要参》、《人民政协报》、《湖北快报》等报刊发表,引起较大反响。有的被全国和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受到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为十堰水源区的人民群众争取到了更大的利益和政策支持。成为他参政建言生涯的重要标志,成为农工党省委参政的品牌和典范。严炳洲多次被农工党中央、农工党省委授予优秀提案工作者荣誉称号。农工党十堰市委被农工党中央授予“组织建设奖”,多次被农工党省委会评为参政议政、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三十多年来不管位子怎么变动,严炳洲“青灯伴苦读,忧思为民生”的志与业始终没有变。在坚守中,完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的求学之路;走上了从统计员到研究员的求索之旅。同时将学之得、思之得、干之得付诸于纸与笔,完成了《民本经济论》、《民本经济新论》、《民本经济宣言》等创新之作;在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了“民本经济”论题;其中《民本经济新论》是我国系统研究民本经济的第一部专著。
致力“双岗”创优,践行以为立位。其中饱含有严炳洲的汗水和心血,他以他的作为书写着‘为人怀抱真诚,做事脚踏实地’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