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与交流 > 学习交流 >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让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王兆民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19-04-15 10:37:23 【阅读

     字体: 【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40年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历程和伟大成就,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与历史启示,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向全世界作出了中国改革永不停顿、开放永不止步的庄严宣示,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篇章,是指导新时代改革开放伟业的行动指南。

  40年的改革实践,就是一幅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自我革新的历史画卷。唯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创造更多新的奇迹。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认识、提升站位,着眼全局、立足统战,团结引领广大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在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的指引下,积极作为、奋勇前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工作体会,谈三点认识。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思想禁锢,实施改革开放为民营经济发展拉开了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这次大会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我省有3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其中就有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的主要开创者郑举选同志。1979年,39岁的郑举选战战兢兢地在汉正街上摆起竹床卖扣子。此前,他因“投机倒把罪”两次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当时,大批知青返城和城镇大量待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基于增加就业和搞活经济的考虑,1979年3月,国务院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就在这一年,郑举选和102名待业青年及社会无业人员一道,经工商登记,第一次持证摆摊汉正街,成为全国首批个体工商户,拉开了我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帷幕,汉正街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小商品市场。个体私营经济的萌动,让湖北各地头脑灵活而又生活贫穷的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谋生致富。宜昌“陶珠路”诞生了宜昌首个个体户和最早的万元户,是全国率先实行商品“三包”的地方,孕育和淬炼了宜昌私营经济的火种。直到今天,从陶珠路发家的从业者仍是宜昌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会议首次公开明确提出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由此,各地开始破冰,建设集贸市场,成为民营经济的试验田。但改革开放初期,经营者是以小商小贩、小修小补为主,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个体经济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1986年以后,生产型行业发展较快,工业、手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9%扩大到1988年的21%。即便如此,在民间,“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的顺口溜也广为流传。

  二、邓小平同志92年南方谈话重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就了民营经济的今天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终结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冰河解冻,春风拂面,民营经济随着改革的脉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1993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在孝感召开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会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成为湖北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时年26岁的谢圣明和几个朋友创办了闻名全国的红桃K集团。2004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等五部委在京联合表彰100名非公经济人士,授予红桃K集团董事长谢圣明等中国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红桃K成为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企业。

  1999年起,全省民营经济逐步进入由量到质的转变期。在个体经济各项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情形下,代表规模化发展方向的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数、注册资本、产值、销售收入和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分别增长9.6%、9.2%、28.8%、44%、115%、45%,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倒逼国营经济不断改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1999年的国企改革浪潮中,全国超过4500万人下岗,其中实现再就业的2100万人中,近95%由民营经济承接。由此看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民营经济提振了中国经济,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民营经济的地位从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到“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从1978年到2012年,34年间全省企业数量(包含国企在内)才达到50.9万户;而2013年到2017年9月,不到5年时间,就新增企业数量50万户。截至2018年11月,全省企业总数达到119.8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05.57万户,占比接近九成(88.1%)。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比由初期的16.28%逐渐增长到95.07%,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广大民营企业家用优异的成绩证明,发展民营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历史必然。从“对内搞活看汉正街”到“不找市长找市场”,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五成以上的GDP、六成左右的税收、七成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八成以上新增就业、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时代步伐,广大民营企业家自强不息、一往无前,从草根创业到抱团发展,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演绎了永不言败的奋斗传奇,书写了义利并举的动人故事,形成了星光璀璨的楚商品牌,涌现出了一批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的全国商界领军人物,2位企业家荣登“百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红榜,7位楚商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7家企业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优秀民营企业称号。4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党中央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是正确的。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宪法和党章,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通过出台《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关于促进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党对工商联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开启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巩固壮大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都就改革开放作出了深刻阐述,要求湖北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力争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七,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数量达到15家。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力推动湖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的第二天,省委、省政府就在2018楚商(博鳌)年会的贺信中,号召广大楚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到了第一时间传达、第一规模讨论、第一力度贯彻。蒋超良书记先后两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意见,并于11月8日召开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面对面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11月18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财税、金融、社保、交通、土地等方面,推出了27条政策举措,拿出了300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包括10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基金、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100亿元担保再担保资金。这一系列务实举措,发出了我省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强音,让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在湖北落地生根!

  4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破除所有制问题上传统观念的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舞台就会越来越宽广。放眼新时代的壮美蓝图,湖北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两个健康”工作主题,扎实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凝聚智慧和力量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共同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贡献湖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