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环保部通报4起涉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及设施不正常运行的典型案件。而根据新环保法第63条的规定,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可对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自“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施行以来,环保部门虽然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督查力度,但个别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当前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他们不考虑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不考虑如何优化生产结构,却动些饮鸩止渴式的“歪脑筋”,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对抗环保督察,如何造假环保数据上:如有的“阉割”在线监测仪的检测面积,有的索性关闭数据采集传输仪器。这些企业无视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企业理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堵住环保数据造假的漏洞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多方配合。
要杜绝环境监测“花式造假”,必须依靠环境监管的“措施较真”,采取多种措施,使“花式造假”者无生存空间。一方面,应尽快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在立法上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刑事处罚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让那些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倾家荡产;另一方面,环保督察如同“猫捉老鼠”,企业“造假”的功夫不断升级,需要适时跟进。应尽快提高污染治理的科技水平,必须下大力气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建设体系,全面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还可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企业诚信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建立“黑名单制”,提高违法成本,铲除环保数据造假生存土壤,让环境数据“花式造假”无机可乘,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