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吹响新民营经济“集结号”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17-06-14 08:25:34 【阅读

     字体: 【大】 【中】 【小】
  
陈一新在武汉市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要求
 
把武汉打造成新民营经济集聚地
 
  聚焦创业创新创富,聚力拼搏赶超发展。昨日,武汉市召开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重视发挥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等新“四军”作用,以发展新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创富惠民为根本目的,奋力把武汉打造成新民营经济发展的集聚地。

 
  陈一新指出,新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力,是传统民营经济的升级迭代,培育发展“名企名家名品”的摇篮,体现为创业主体新、产业领域新、发展动力新、融资方式新、集聚格局新、商业模式新、市场需求新、治理结构新。
 
  陈一新强调,武汉发展新民营经济,要聚焦以“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新技术”,努力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发展“新产业”,力求在若干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发展“新商业模式”,不断开辟新的市场需求空间,倒逼传统行业改造升级,让广大消费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得实惠。
 
  陈一新要求,发展新民营经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发挥新“四军”作用,培育壮大新民营经济主体力量;重视发挥“名家”排头兵作用,打造一支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重视发挥“名企”的骨干力量作用,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民营企业;重视发挥“名品”的标杆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复兴大武汉的重大战略、作为创富惠民的重要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政策服务,切实为新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谢慧敏、胡弦、汉妮)

壮大新“四军”,发力新经济,塑造新动能
 
图文:武汉吹响新民营经济“集结号”
 
  昨日,武汉召开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会上表示,要努力把武汉打造成新民营经济集聚地。
 
  今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要发展“新民营经济”。经调查研究,形成了发展新民营经济的基本共识、总体思路、政策举措。
 
  新民营经济是什么?武汉为何要发展新民营经济?发展路径是什么?昨天的大会上,陈一新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问:新民营经济新在哪
 
  八个方面有创新
 
  陈一新认为,互联网时代催生新民营经济。与传统民营经济相比,新民营经济主要“新”在八个方面。
 
  创业主体新——
 
  不同于以往发端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的农民,新民营经济的创业者以新“四军”为主,即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创新创业者。
 
  产业领域新——
 
  传统民营经济多集中于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工商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新民营经济则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领域,更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尤其在网络经济、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涌现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发展动力新——
 
  传统民营经济起步门槛较低,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较弱。新民营经济则以创新为核心动力,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技术来源主要靠自主创新。
 
  融资方式新——
 
  不同于传统民营经济靠一分钱一分钱积攒的资本原始积累,新民营经济主要依靠多层次资本市场,采用风险投资、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众筹融资等新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大大拓宽、融资效率明显提高。
 
  集聚格局新——
 
  传统民营经济起初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后聚集出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新民营经济则主要布局在各类专业型、科创型园区,包括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城、高新区等,呈现出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发展格局。
 
  商业模式新——
 
  传统民营经济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市场+”,靠“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开拓市场,依托“厂家—代理商—专业市场—零售商—客户”的销售渠道。而新民营经济则主要是“互联网+”,衍生出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跨界融合、共享经济、智能营销、粉丝经济等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极大地提升产供销效率。
 
  市场需求新——
 
  传统民营经济处于短缺经济时代,主要靠规模扩张和价格优势赢得市场。新民营经济则处于过剩经济时代,靠拼技术、拼创新、拼质量和差异化发展赢得竞争优势,能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治理结构新——
 
  不同于传统民营企业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和家族式的企业治理结构,新民营经济更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少企业还通过行业整合、供给链整合、员工持股分享等新治理模式做大做强。
 
  二问:为何要发展新民营经济
 
  塑造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一直是武汉的短板。
 
  数据显示,去年,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仅占GDP的42.5%,不仅远低于杭州、深圳等城市水平,也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武汉百强民营企业中,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仅60家;全市高科技民营企业共1900家,远低于深圳800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仅8家,而杭州则达50多家。“国有经济这条腿长,民营经济这条腿太短。”陈一新以此形容武汉经济结构现状。
 
  他说,目前武汉老百姓收入水平还不高,与民营经济不发达有一定的关系。新民营经济具有更加鲜明的众筹经济、创富经济、共享经济的特征,它所创造的财富共享度更高、受益面更广,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武汉市民的收入水平。
 
  从创新角度看,新民营经济创新动力更足,有利于武汉在科技产业变革中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跨越。
 
  从捕捉市场能力看,新民营经济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敏锐捕捉商机,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新民营经济,有利于武汉企业更有效率地“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断塑造新动能、扩大新供给、实现新发展。
 
  此外,新民营经济自主性更强、灵活度更高、成长性更好,有助于武汉培育一批引领高新高效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
 
  “新民营经济的内涵特征与武汉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高度契合。毫无疑问,武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但必须走新民营经济发展之路。”武汉市委领导思路清晰,目光长远。
 
  三问:发展怎样的新民营经济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据介绍,武汉发展新民营经济的主攻方向,是以“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其中,重点要发展的新技术,包括光通信、5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智能感知、微纳制造等智造技术,分子靶向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文创新技术,量子科学、脑科学等前沿核心技术。
 
  重点要发展的新产业,包括移动互联、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下一代高铁等,力求在若干细分领域抢占制高点,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重点要发展的新业态,则包括数据备货、跨境智能配送等智慧物流,网络直播、数字音乐等泛娱乐业,时尚设计、工业设计等创意设计,科研设备租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等研发服务,智慧医疗、健康养老等中高端社会服务,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以及“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农业+文旅+新农村”等现代农业。
 
  重点要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则包括垂直电商、跨境电商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电商类、智慧城市类等平台经济,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资金价值、共享医疗健康等共享经济等。
 
  四问:武汉新民营经济如何发展
 
  培育壮大新“四军”力量
 
  发展新民营经济,关键在人,核心在企业家。
 
  陈一新认为,发展新民营经济,根本目的是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实现创富惠民。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创业创新创富的大潮中来,不断激活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其中,作为创业主体的新“四军”——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成为重点培育对象。
 
  为此,武汉正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城市合伙人”计划等,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激励更多人才加入新民营经济发展队伍。
 
  同时,专门制定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 (试行)》,从产业、科技、人才、投融资等政策方面,支持新民营经济发展,力争抓住“新经济最容易催生新生代企业家”的机遇,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其中,在产业政策上,支持建设新民营经济园区和创新街区,探索产业用地管理;改革奖励激励方式,坚持“亩产论英雄”,以税收贡献、创新投入、品质提升等为主要依据,奖励住房、落户、医疗、教育等指标分配权。
 
  此外,围绕创新驱动,武汉还将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力争到2021年,全市实现“4个70%”,即70%研发机构建在民营企业、70%研发人员在民营企业、70%科研投入来源于民营企业、70%专利产生于民营企业。